倡导诚信兴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营销策划 >> 内容

耕而不精:深度分销的死亡真相(2)

时间:2008-11-18 22:10:28

业代层面:无效拜访知多少

一个包,几张表,一摞pop,每天按照固定区域对目标终端逐一拜访……这是每天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线路业代的共同形象。他们就是推行深度分销的企业的“神经末梢”,承载着企业终端作战的战略意图。

而这些“神经末梢”普遍正在做着什么事情呢?多数是重复着“抄电表”的工作:到店内打个招呼,转一圈就走,甚至骑着车在店门口喊一声“老板要货吗”,听到“不要货”的回答后,立马走人。

如果企业陷入了精耕泥潭,那么一定是这些“神经末梢”出了问题。

1.业代造假。

每天的表单作业是线路人员的基本功。他们每天在外流动作业,很容易的出现不填表、乱填表甚至是假单假表现象,一旦表单不实,整个线路管理将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表格”的恶果!

假单假表的几个常见现象:

★拜访时间造假。

拜访时间是保证业代线路作业质量的根本,拜访时间必须是一店一填。很多线路业代在拜访完线路之后或利用午饭时间乱填一气,线路手册这架“摄像机”就如同处于关机状态,成了一个昂贵的摆设。

★定单达成造假。

业代为了完成主管下达的推进指标而造假定单。比如定单上反映达成新品开店一家,定单传到经销商那里,送货时却发现终端拒绝要货:老板不在,手头没钱……出现此类“废定单”,主管往往一笑而过,甚至定单是否达成配送也一概不知,业绩统计表上却反映出该业代新品达成一家。于是,更多的业代开始钻空子,这边敷衍了事,那边享受生活。

★库存统计造假。

终端库存统计的作用在于分析本品和竞品的产品状态,及时获取终端流速信息,并辅助制定终端产出数量等基础资料。当然,它又是一个比较麻烦、需要耐心的动作,比如到了一个便利店,一种商品有多个品种和多个竞品同时存在,货架上、货架下甚至桌子底下也堆满了产品。很多业代烦于此道,眼睛一扫,凭感觉出个数字,填上完事。

此外还有理货动作造假、客诉处理造假等等,不一而足。

在很多企业,这些“造假”行为往往是一种风气,主管等基层人员大多“熟视无睹”,却很容易成为系统坏死的根源。别无它法,只有“斩不赦”的军规,才能防患于未然。

2.客情缺失。

线路业代的所有终端动作都是以客情为基础的,没有客情做后盾,业代将会举步维艰。比如,一个新业代到店内理货,结果被店主赶了出来:我又不认识你,你在我店里搬来搬去,想干嘛?

终端客情的推进,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有标准可以衡量的:

第一阶段:无话可说。业代刚刚细声细气地自我介绍之后,看到老板头也不抬地“哦”了一声,再也无话可说。

第二阶段:只说官话。很多业代把“话术”背得滚瓜烂熟,看到老板就连发射出,一番“狂哄乱炸”之后,老板迷茫地问:您想买点什么?

第三阶段:正常沟通。与终端只是简单的业务关系,市场搞活动了,告诉老板一声;终端缺货了,老板说一声。大部分企业里所谓的“成熟的业代”,正是处于这个阶段。

第四阶段:无话不说。一个高水平的业代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店主的信任,业绩自然会突飞猛进,而这种信任的结果就是超出业务范围,彼此之间能够以朋相待。处于这个阶段的业代的数量,企业很难强求。

终端客情推进中,企业只需把握两点:

★师傅领进“破冰”门:企业为业代做出标准的拜访流程,建立一线话术数据库,对于店主的各种应答进行预答,并组织业代模拟演练,熟练掌握。

★重点考核店主能否叫出业代的名字。

由于各厂家的业代都在走马观花地拜访,大多店主只能模糊地说出哪个厂家、哪个产品,甚至用产品名来叫业务员的名字。

一条线路跑了三个月,店主还不知道业代的名字,这个业代的拜访效率一定不高。线路主管在巡检时只需问一声:老板,知道我们业务员名字吗?

员工永远不做希望的,只做考核的!一旦把客情列入考核点,业代就会千方百计地让店主记住自己的名字。比如:老板,我是××厂家的业务员,我叫伊小虎,伊拉克的伊,您要记不住,就叫我“伊拉克老虎”吧!店主哈哈大笑,从此记住。

3.动口不动手。

当前企业的竞争已经转向终端争夺的白热化,销量与网点数量有着正比关系。生动化执行是终端作战能力的一个表现符号,也是业代的一项基本工。

一个合格的线路业代必须经历“三泡”阶段:嘴上起泡,脚上起泡,更要手上起泡(生动化执行和理货动作)。

企业对终端的掌控能力,不取决于有多少人在拜访终端,而是拜访质量的达成、生动化的执行上。总部(办事处)要制定详细的生动化执行细则,指导业代按照标准推进,并跟进标准达成进行检核打分,并与业代的绩效挂钩。

把竞品赶下货架,就能把竞品赶出市场。如何保持本品在终端的竞争力,基本动作就是业代扎实的理货动作,让自己的产品从竞品的海洋中“跳”出来,并尽可能地对竞品形成压制。在执行这项工作时,要注意生动化原则:让自己的产品看得到、买得到、听得到,让对手的产品看不到、买不到、听不到,从而让自己的产品被消费者“想得到”。

总之,企业在深度分销上“摔跟头”的原因,大多是关注战略,不关注一线执行。事实上,深度分销的得失大多不在其本身,而是在于企业的基础管理,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打造出有战斗力的作战单元,企业才能避免陷入“耕而不精”甚至“伪精耕”的陷阱。

方刚,在行业中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曾在多个大型饮料,食品企业任职,10余年来从业代到区域经理,市场部总监。从实战入手,对快销品营销管理有独到见解,曾参加可乐、华龙、青岛啤酒等大型企业内训,擅长实战营销.是国内专业研究啤酒行业发展的营销专家。电子邮件: gzgfggzgfg@163.com,qq:784882391



作者:方刚 来源:中国国际啤酒网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国际啤酒网(www.beerw.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28 中国国际啤酒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07018202号

    投稿邮箱:beerxh@sina.com 投诉邮箱:beerxh@126.com 业务邮箱:beerxh@163.com

    QQ:296090069在线交流  QQ:1102858064在线交流

    鲁ICP备07018202号
  • 执行时间:558.594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