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有点生物气息的青岛啤酒博物馆游记
其实我开始关注这个博物馆是在生物讲到发酵工程以后,当时听说里面有展区讲的是制作工艺,因为生物也是拿啤酒的生产举的例子,所以就一直很盼望去参观。今年五一前往青岛,去参观了心心念念的啤酒博物馆。里面也提到了一些高中那会儿生物讲过的东西,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印象比较深的是b馆2楼有一个实验室的展厅,里面有模拟酵母菌培养过程的投影:接种,培养,显微镜🔬检查种群数目。计数的过程有点像生物选二那个酵母菌种群数目变化的实验,用的也是直接计数法。计数的步骤动画里大致有呈现:显微镜下有格子(不过我感觉动画里面直接用的载玻片,没有用计数板,因为如果用的计数板,应该先盖上盖片,再加培养液,否则体积会偏大,结果会偏高),里面酵母菌有压线的,并且细胞很多。
我们当时的生物实验也提到过稀释和“压线”的问题,如果稀释的话还需要乘上稀释倍数,“压线”时只考虑两邻边及其夹角上的酵母菌,那会儿做生物题的时候这两个是实验步骤的考点。我印象更深刻的还是这个实验的“自身对照”特点,不用额外设对照组,但是需要定期(比如每天)监测种群的数目变化,然后作图。我觉得当时为酿酒培养菌种的时候,他们也是用类似的方法监测的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要点,比如实验为了保证精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加一点台盼蓝或者亚甲基蓝,计算没有染成蓝色的细胞(活的细胞)。
除此以外,b馆内也有对生产流程的介绍,和生物选3差不多:原料粉碎,糖化,过滤麦汁,加入啤酒花煮沸,沉淀,加入酵母发酵,过滤,然后包装。当时还在馆内品尝到当天的原浆啤酒和鲜啤,介绍里面提到原浆并不经过过滤和杀菌,保质期比较短,个人觉得味道相比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