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诚信兴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艺技术 >> 内容

啤酒麦芽的生产

时间:2010-1-12 3:38:24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啤酒麦芽生产的国产化,加速了啤酒大麦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

大麦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经浸麦、发芽、干燥、除根的操作过程,生产上称为制麦前的大麦须除杂与分级,以2.2、2.5、2.8毫米孔径的筛面将麦粒分成大、中、小三级分开投料,以便浸麦、发芽和麦芽的溶解度均匀一致。操作要点如下:

一、选麦

要求精选后的净麦夹杂物不得超过0.15%;麦粒的整齐度,即腹径2.2毫米以上麦粒达93%以上;精选率一般为80%——90%。

二、浸麦

采取浸水断水交替法,就是在浸麦过程中,先用水把大麦浸渍,然后把水放掉,让大麦暴露在空气中,以后再继反复进行浸水和断水,一直达到所要求的浸麦度为止。现在以“4浸4断”操作为例:开始投料时,浸水以漂去污泥和浮麦,2小时后换水。在和二次浸麦水中加入用水量1%——3%的生石灰,化成石灰乳浸麦。其作用为消毒,溶解麦粒上的粘液、色素和单宁类物质,以降低麦芽色度和苦涩味。此后连续4小时浸水,4小时断水,定时通风,直至麦粒的含水量达到43%——45%。水温17摄氏度——18摄氏度,整个浸麦操作约为60小时,其中浸麦32小时,断水28小时。浸麦时要经常换新鲜水,每隔半小时通入压缩空气5分钟——10分钟;断水时通风15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供给空气、排去二氧化碳和热量。冬季气温低,宜浸水久,断水短。夏季水温高,宜浸水短,断水久。

三、催芽

在最后一次浸麦时或发芽初期,采用0.15ppmGA处理,对促进与调产节生长有良好的效果。它能缩短发芽期2天——3天,减少制表损失0——4%,提高浸出物2%左右,促进淀粉酶,半纤维素酶和蛋白分解酶等多种酶的活力,能打破麦粒的休眠,提高发芽力,并能改善机械操作麦粒和低酶活力大麦的溶解性。

四、发芽

大麦发芽的方法按设置条件,可分为地板式、通风式、塔式和连续式等。通风式包括箱式和罐式。现以单箱间歇式发芽法为例,来说明发芽管理:将浸麦后的大麦送入发芽箱,立即进行翻拌,使浸麦水从箱底排出。麦层厚度0.6米——1米,麦层过厚影响通风,麦层内温差过大。麦层过薄设备和动力不经济,且麦层容易干燥。from: haicent.com在润湿堆积阶段,开始进涌入10摄氏度——14摄氏度的干燥空气,除去麦粒表面多余的水分,然后再通入10摄氏度——14摄氏度的湿空气,用来调节麦层的温度,使麦层温度逐渐升高,在24小时内达到14摄氏度。浸麦后的大麦在这样的温度,经24小时以后开始发芽。由于呼作用,麦层温度逐渐升高,须连续通入10摄氏度——14摄氏度的湿空气,控制温度,每天约升温1摄氏度,使第5天达到18摄氏度——20摄氏度,以后继续保持这个温度或逐渐下降至14摄氏度发芽。温度须保持20摄氏度以下,每日早、中、晚各通风1次,麦层上、下温度相差1摄氏度——2摄氏度。发芽旺盛期翻拌要勤,后期停止翻拌和通风,使根芽凋萎。

五、干燥

我国啤酒麦芽干燥,通常采用间接发加热的1段——3段水平焙燥塔。其结构包括加热装置、水平式烘床以及通风装置等。烘床有单床、双层或三层,每层称为一段。一般小型啤酒厂双层烘床较多。烘焙时间为24小时。麦芽前24小时在上层,应采取20摄氏度——25摄氏度低温,强烈通风,排去水分,阻止麦粒水解作用的继续进行,减少酶的破坏,保持胚乳呈粉质疏松状态,如温度上升过快,麦芽会变硬粒。温度逐渐上升至50摄氏度——55摄氏度,水分降至8摄氏度——12摄氏度,即进入下层涪焦阶段。对于浅色麦芽,希望色素形成不多,仍保持一些香味,且希望能在较高的温度下,使凝固性含氮物变性凝固,以及能除去影响泡沫的徽量油脂。绿麦芽具有青气味,当烘焙温度继续上升至2小时,温度要迅速上升到85摄氏度,水分下降至2%——5%,使麦芽产生焦香味。对浓色麦芽要求产生较多的色素与焦香味。焙焦温度须提高到100摄氏度——105摄氏度。麦芽烘好的标准,水分2%——4%左右,入水不沉,嗅之有明显的大麦香,粒子膨胀,麦仁发白,麦根极易脱落。

六、除根

经干燥后的麦芽,根十分焦脆,只要稍加摩擦就能脱落。因此,出塔以后的干麦芽,须随即把根除去。除根机一般用一个转动缓慢的金属网辊筒,转速20转/分,打板转速快,160转——170转/分,以同方向转动,麦根经机械掸击极易脱落,而被金属网筛去。浅色麦芽的根芽约为2%——3.5%,浓色麦芽的根芽约为3%——5%。脱落的根芽收集后稍经冷却,应即密封包装,供制造复合磷酸脂酶片的原料,提取药物后的根渣仍可作为禽畜的饲料。


作者: 来源:中国国际啤酒网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中国国际啤酒网(www.beerw.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Copyright Reserved 2008-2028 中国国际啤酒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07018202号

    投稿邮箱:beerxh@sina.com 投诉邮箱:beerxh@126.com 业务邮箱:beerxh@163.com

    QQ:296090069在线交流  QQ:1102858064在线交流

    鲁ICP备07018202号
  • 执行时间:476.563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