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一冬又一春,当时间的滑轮停留在2018年的时候:‘老板,你店里的啤酒怎么这么贵?’当第一次听店里的老板对我说顾客讲啤酒很贵时,我感到很诧异:啤酒不是一直都很便宜吗?当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老板都向说同样的话时,我也有点怀疑:今年的啤酒是不是真的有点贵了?曾几何时,啤酒是那样的便宜,甚至比纯净水还便宜;一般的小店和牛肉面卖1.5元/瓶,大酒店好的啤酒只卖4元-5元/瓶的啤酒,送酒的每箱也只能赚.5元-1元的利润,原本厂家让你每箱赚2元左右,一年还能挣几个钱,但大家都为了多做生意,多挣钱,但杀价的后果是大家一年忙到头都没挣到多少钱,都是给厂家挣钱了和给终端廉价服务了,这就是‘囚徒困境’,但也有几个大户挣钱了。小户说多了都是泪,恨得牙痒痒。
说到串货,很多企业在一定的时候是默许的,起码可以说是睁一眼闭一眼,就是当产品达到一定的知名度和有一定的销量时,如果销量下滑或者销量停滞不前如果串货有助于销量时,企业是默许串货的。
当时间来到2018年,地方厂已经被大品牌厂收购好多年了,经过多年的重资本运作,地厂酒已经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在市场竞争时为了产品组合才需要的临时配角。流通渠道2元托底(农村市场),3元托底,高端4元-5元(城市市场);餐饮渠道3元托底,主流5元,7元,高端10元,15元及以上。在前几年C,D类餐饮主流产品都是5元,经过几年的市场运作,终端进价涨了几次,零售价也只能水涨船高,由5元涨到了6元,终端老板虽有抱怨,但没听到有消费者说酒价格高了,今年年初,在原材料,人员工资上涨。环保税等烟雾弹的掩护下,雪花,青岛啤酒率先像亲弟兄商量好的同时通告涨价,若干时间后,别的几大品牌也宣布涨价,于是,在2018年所有啤酒品牌全部涨价成功。
说到涨价,这里有个关于企业对经销商诚信的插曲。记得第一次餐饮主流产品由5元涨到6元的时候,终端进价先涨,在涨价的动员大会上,领导说:涨价成功,前几名的客户每户奖励1万元,当时一听,一阵激动,还有这好事,不过马上就恢复了平静。别想了,前面还有好多关系户,就是有也轮不到我们小户。果不其然,涨价成功之后就再也没听到奖励的事。有没有,谁有,只有鬼知道。当今年,2018年公司又开会宣布涨价,来了不少人,领导在台上激情演讲,讲到高兴处,连外套都脱了,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着。我大概记住了三点,(1)我们的酒要涨多少多少,进终端多少,(2)我们企业有钱,会大力提供你们火药的,(3)涨价成功,在你们原有的利润基础上单箱利润增加一元。我又小激动了一把:东家终于要涨工资了,真有人情味。于是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落下又升起,夜里,月亮悄悄的爬上了天空,在广袤无边的太空一览无余的俯瞰着万千农村的寂寥无人和凋敝以及繁华都市的霓虹闪烁,车来车往人声鼎沸的热闹非凡,在东方泛起鱼肚白时它又会静悄悄的躲到云层后面,让你找不着它。我每天还是开着我的小车走街串巷的卖啤酒,几个月过去了,涨价也成功了。然后,说好的增加的利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问业务人员,他说没有的事,也许是我听错了,我靠,听错了,一时我有点怀疑,也许真听错了,他让我去问领导,我心说,还是算了吧,都快卖身为奴了,还问工资。
对于大的品牌商的快速,高效,大力度,成功的涨价行为,小企业绝对的是羡慕,嫉妒恨,但没办法,当一个市场上的一个商品品类所有渠道基本都在一个品牌商手上的时候,那就形成了绝对的垄断,民间都有‘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之说,何况一个体量无限大的寡头企业,商品到消费者手上必须要经过终端这个平台,当品牌商控制了渠道也就控制了终端,控制了终端也就控制了消费者,当餐饮流通基本都在一个品牌手上,当达到了这样的局面的时候你要想涨价那还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看你想涨多少,除非消费者不喝啤酒。
于是问题到了消费者手里,对于餐饮渠道以前卖5元-6元的主流产品一下子涨到了7元,消费者一开始是很有抵触的,当大街小巷的所有店价格都涨了的时候,有的是无所谓,有的是无可奈何的接受,有的是降低酒的档次,不是还有卖5元的酒吗,也不管你是不是主流品牌了,反正能省两块钱就行了。于是乎一些C,D类餐饮纷纷进了卖5元的地产酒或主品牌加个什么字眼的啤酒,反正和地产酒是一个档次的,一些D类餐饮7元的主流产品根本就卖不动,就卖5元和3元的,还有一个现象那就是一条街上的个别火爆的餐饮店还没有此现象反映,也可能是消费场景的不同降低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但整体而言啤酒价格的上涨让消费者感到了餐饮消费场所价格的昂贵,也许菜的价格也有了上涨,但无法量化,也只能让啤酒背这个锅了。但这个锅还真不是白背的,你想想A,D,C类餐饮的啤酒是卖多少一瓶,前几年C类是5元主流,A,B类是7元,8元主流,现在C类是7元主流,A,B类酒店是10元是主流,高端都是10元及以上,也许你觉得一瓶啤酒钱不多,但啤酒有个特性,喝起来量会很大,一次消费几箱啤酒很常见,这就会造成总体的消费金额过高。所以单瓶啤酒价格的过高,会影响他的销量,真正的大销量的主流大单品,它的价格一定要平易近人,但各个城市,不同餐饮终端的主流产品对象是不同的,毕竟各个城市收入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产品的投放和价格定位应该符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各个不同终端的消费档次,有时强行推广只是苦了那些苦逼的啤酒经销商。
说到啤酒的价格和主流产品,想起公司今年公司新推出的一款新品,精致的新颖瓶子给人一种艺术品的感觉,价格定位在主流7元和高端产品10元纯生之间卖9元,产品真的是个好产品,但它的价格有点尴尬,价格9元一瓶,比原主流产品贵了两元一瓶,一瓶9元,一箱就是108元,一般的人会觉得有点受不了,让它取代原有的7元主流产品有点行不通,原有的主流才刚刚涨到7元,高端产品有10元的纯生,主流上升级的一个新品类产品它的品牌力还不足以和这宣传和经销了多年的纯生产品品牌力相比,纯生啤酒产品在消费者的心中的市场定位是:啤酒中最好喝的啤酒,价格最贵的啤酒。消费者就会有一个疑问:你又不是最好的啤酒,还卖哪么贵,喝一两瓶可以,成为主流,钱袋子不够,目前还不行,如果喝最好的啤酒,那还是纯生吧,而且这款产品的利润和纯生比起来还没有纯生高,终端老板也不愿意卖。那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纯生价格上调至12元一瓶,这款产品卖10元一瓶,那它还是不能成为高端,也许公司的目的就不是让它成为高端,而是主流,因为纯生产品还在那儿摆着,目的就是进行价格带的提前布局和占位。但不知纯生价格的上调是否会对纯生的销量有影响,不过就是卖10元一瓶,要想成为爆款的主流大单品还为时尚早,因为价格摆在那,这样的单瓶啤酒价格对一个4,5线城市的市民消费者来说还有点过高。但是布局都是提前进行的,这应该就是所说的主流升级换挡,当消费者的收入还不能相应的提高时,主流升级换挡的路注定会充满波折的,也许攀登的路从来都是艰难曲折的,但是当你登上了山顶再一览众山小,那是何等的快哉。
这一二年来经常听到店老板说生意难做。饭店倒闭,转让更是司空见惯,一个店亏损几十万的大有人在。有时经过多条街区,看到一条街大部分的店都是餐饮,灯火辉煌,人影寥寥。人声鼎沸的场景很难看到,有的也只是个别的火爆店,不过礼拜六和礼拜天生意相对要好一点。由此是否可以解释为:(1)餐饮店开得太多了,(2)普通消费者没有太多钱消费,物价年年上涨,房价更是信马由缰,一飞冲天。房子再贵不可不买,只要能供得起,再贵也要买,不管你是从3千一平涨到1万一平,还是从3千涨到3万,毕竟要谈婚论嫁,开枝散叶,一个男人你说没房行吗?最起码房子还是可增值的资产。但吃吃喝喝那是消费,有钱就多消费无钱就少消费,所以餐饮菜蔬和酒水价格过高也会抑制餐饮的流水,流水少了,进账也就少了。估计现在到饭店吃饭大部分都是请客需要,朋友聚餐,这些都是工作所需,还有一些高收入人群可以有这个条件,但他们的数量应该也是有限的,无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餐饮门店,工薪阶层和普通家庭经常去饭店应该很少。所以餐饮行业的艰难就在所难免。它有两方面构成:(1)房租的和人员工资的逐年上涨,(2)酒水价格的逐步提高。让餐饮消费的金额水涨船高,让它注定就不是一个便宜的消费场所,或许它从来就没有便宜。加上居民收入的滞后,所以餐饮行业的红海市场形成就无可避免。由于房价,一句很古老的成语也由此有了一种新的网络解释:‘富不过三代’:一个男人,没有很多钱,那就买不起房子,没有房子,就会没有老婆,没有老婆,就不会有小孩,你第二代都没有了,那还来第三代,这就是新的‘富不过三代’的解释,所以说房价是最好的节育器。
时间走到2018年,这几年居民收入是快速的增长,但通货膨胀亦是亦步亦趋,还有高房价将众多普通家庭和工薪阶层存了好多年的数量并不多的真金白银一次性的洗劫一空,从众多银行居民存款大量减少报道中就可看出。虽有拆二代,但那毕竟是少数。面对餐饮消费的美味可口,服务周到,在看看他的价格不菲,想想自己的囊中羞涩,众多的普通民众对餐饮消费只能说:餐饮消费,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
感谢公司前两年自欺欺人,自娱自乐的渠道改革,才得以让我有时间在这咬文嚼字。最后以一句广告语结束我的这篇七拼八凑的文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你在别处看到是广告语,但在这却是我的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