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商怡和啤酒厂:记忆中的这瓶酒,几经变迁,落幕荣休
上海市定海路350号是原英商怡和啤酒厂旧址。怡和啤酒厂于1936年建成,是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所办的企业之一,1940年改为怡和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接管,生产樱花牌啤酒,抗日战争胜利后归还英商。
1953年,英商将其售予中国华光工业公司,改名为地方国营华光啤酒厂。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投资商数度更迭,公司名也有几次变更,依次为澳大利亚富仕达中国有限公司、三得利光明啤酒(上海)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上海杨浦有限公司,但直至停产前,啤酒厂的功能从未改变。
一、英商怡和啤酒厂:解放前的上海啤酒业
民国时期,占据上海啤酒市场的主要有三家啤酒厂,由英商怡和洋行开办的怡和啤酒厂便是其中之一,啤酒厂董事长由怡和洋行总经理、上海英国商会主席凯瑟克兼任。怡和啤酒厂的董事和技师都是外国人,他们宣称中国大麦无法用来酿制啤酒,故采用外国原料。职员和工人大多是中国人,生产上的关键环节对他们是完全保密的。怡和啤酒厂的承建者谢秉衡是上海高桥镇人,幼习建筑,1920年独资开办创新营造厂,以承建厂房为主。除了怡和啤酒厂,怡和纱厂、上海煤气厂、虬江码头等也为谢秉衡所承建。
起初,怡和啤酒厂生产10°黄啤,后来陆续增加新品种——黑啤、红啤和怡和健身露(一种不含酒精的麦汁饮料),其商标为EWO(怡和)牌。怡和啤酒厂在产品宣传推广方面用力颇多,其依托怡和洋行和怡和轮船公司的优势,在怡和分行所在的沿江沿海城市与怡和的轮船上大力推销自产啤酒。对代售怡和啤酒的饭店和酒馆,怡和啤酒厂承担其橱窗、餐布、餐具等费用,餐厅门窗上的宣传、广告费用也由啤酒厂贴补,还给出售怡和啤酒的老板额外的佣金。
二、华光啤酒厂:国产啤酒兴盛史
解放后,怡和啤酒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结转予政府。1953年,怡和啤酒厂改名为地方国营华光啤酒厂,商标改为光明牌,以火炬为图标。1954年,啤酒产量达到3200吨,是原怡和啤酒厂1952年啤酒产量的3倍。六、七十年代,华光啤酒厂不断进行啤酒生产工艺的研究改进。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华光啤酒厂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引进德国的灌装线、荷兰的露天罐、美国的易拉罐生产线,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啤酒的发酵过程,厂房面积也有所扩大。在这一时期,国内啤酒需求量上升,华光啤酒厂援建了很多其它啤酒厂,对建厂和生产进行指导。
1993年,啤酒厂与澳大利亚富仕达中国有限公司合资,后又转为澳大利亚富仕达独资。在富仕达独资后,厂房再度扩建,达到现在的规模。再往后,便是三得利和青岛的相继投资。从1953年至此,尽管投资商几度更迭,“光明牌”啤酒始终维持生产。
三、老厂荣休
据说,以前当长江轮驶向上海,驶向十六铺码头时,看到啤酒厂的这幢红楼,就知道差不多到上海市区了。当时,这幢楼在这片区域中堪称鹤立鸡群,犹为醒目。这就是原来怡和啤酒厂的生产场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啤酒厂经历了两次扩建,厂房设备更新,原有设备大部分淘汰。随后,这幢楼主要作为行政楼使用,仅在顶部几层保留了部分生产设备与功能。
如今,青岛啤酒上海杨浦有限公司已经停产。曾经从黄浦江上一望可见的红楼淹没在周围拔地而起的高楼中,在这里进行了近八十年的啤酒生产也要落幕荣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