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啤酒网】2025年5月21日,嘉士伯重庆啤酒有限公司(下称“嘉士伯”)获批注册“山城啤酒”商标(国际分类32类)的消息,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品牌争夺战推向高潮。这一动作背后,是重庆啤酒(600132.SH)与其参股公司重庆嘉威围绕商标权归属、市场利益分配及资本博弈的深层矛盾。作为曾占据重庆市场95%份额的民族品牌,“山城啤酒”自2013年嘉士伯控股重庆啤酒后销量暴跌90%,品牌价值从60亿元缩水至不足1600万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场纠纷的本质,是外资入局后本土品牌的战略牺牲与资本对无形资产的操纵。在“高端化”浪潮下,嘉士伯通过商标注册、资产重组及诉讼拉锯,试图彻底切断重庆嘉威对山城品牌的依存。此次商标争夺不仅关乎法律层面的权属界定,更暴露了外资品牌在高端化转型中与本土利益方的深层利益冲突,以及并购承诺与市场现实间的撕裂。
01、从“使用权”到“所有权”的资本暗战
据悉,2024年以来,嘉士伯累计提交15件“山城啤酒”商标申请,涵盖文字、图形等设计。此举发生在重庆嘉威起诉重庆啤酒“违约挤压山城品牌”的一审败诉后(判决赔偿3.5亿元),且距离双方2009年签订的《产品包销框架协议》到期仅剩4年。法律专家指出,嘉士伯试图通过商标注册巩固法律优势,为2029年协议到期后彻底切断重庆嘉威的品牌使用权埋下伏笔。
公开资料显示,1999年,重啤集团以“山城啤酒”商标使用权作价入股重庆嘉威,换取后者33%股权,但协议未明确使用权到期后归属。2008年嘉士伯通过收购纽卡斯尔啤酒股权入局,2015年启动资产重组后,山城品牌被划入低端产品线,其商标价值遭重啤股份计提5120万元减值。这一操作被重庆嘉威视为“系统性贬损品牌价值”,旨在为外资自有品牌腾出市场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嘉士伯此前声称“山城”品牌健康发展,2023年销量达16万吨,但重庆啤酒年报显示,其与经济型产品合计销量仅约9.84万吨,占总销量约3%。矛盾数据背后,似是嘉士伯自2013年控股后对“山城”品牌的系统性削弱。据媒体报道,嘉士伯将“山城”划为低端产品、砍掉营销投入、通过合同限制终端销售渠道。与之对比,嘉士伯注入的乌苏、乐堡等品牌2023年贡献超80%营收,高端产品毛利率达55%,远超山城系列的13%。
2020年至今,双方累计发起4轮诉讼,而重庆嘉威的诉讼路径清晰:2011-2015年起诉量价差违约,2016年签订补充协议获3000万元和解金;2020年重组后因代加工业务未被纳入“同增同减”范围再次起诉,索赔金额从6.3亿元追加至8.2亿元。嘉士伯则以“代工厂超额利润”为由反诉,试图解除协议。双方博弈的核心已从违约赔偿转向品牌存续权。
2025年3月,重庆五中院一审判决重啤股份赔偿重庆嘉威3.53亿元,公司随即计提2.54亿元预计负债,导致2024年归母净利润减少1.31亿元。诉讼成本已实质影响上市公司利润表,而嘉士伯声明“坚决上诉”。
据了解,2008年嘉士伯入股重庆啤酒时,曾承诺将中国区总部迁至重庆、保留“山城”品牌并推动其全国化。然而,其亚洲研发中心最终落户佛山,总部迁至广州,“山城”品牌价值缩水99%。这种“承诺-违约”模式与百威收购地方品牌后雪藏的案例相似,引发对民族品牌保护的舆论声讨。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指出,若协议未明确商标到期归属,需根据《民法典》和《商标法》判定双方贡献。重庆嘉威主张其通过产能投入将山城啤酒从16万吨扩产至百万吨级,应享有共有权;而嘉士伯以《商标法》注册在先原则,强调所有权不可分割。这一争议或将引发类似“王老吉VS加多宝”的商标权拉锯。
02、从“无形资产减值”到“资本暗箱”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嘉士伯与重庆啤酒完成资产重组,后者资产负债率从66.87%飙升至83.66%,债务压力陡增。尽管重组后营收增长(2020年前4个月同比增150.42%),但高端产品增速从2021年的43.47%骤降至2023年的5.18%,且吨价(3719元/吨)远低于百威亚太(5000元/吨以上),显示高端化未达预期。
2015年,重啤股份对“山城牌”商标计提5120万元减值,理由为“使用寿命不确定”。但同年公司启动高端化转型,将“重庆”品牌定为发展方向,期内,嘉士伯关闭10家工厂,集中资源主攻重庆、四川、湖南市场,但“山城”销量仍从73.68万千升(2014年)暴跌至9.84万千升(2023年),市场费用削减超70%。业内人士指出,减值操作实质是为后续品牌边缘化铺路,通过降低资产账面价值减少未来处置阻力。
2020年嘉士伯将中国业务注入重啤股份,形成“本地强势品牌+国际高端矩阵”架构。重组后上市公司商誉从0激增至48亿元,其中山城商标未纳入评估范围。此外,重庆啤酒声称本土品牌占比超70%,但细分数据显示,“重庆”品牌(中高端)与“山城”(低端)的利润贡献差异较大。2019-2023年,“山城”销量下降88%,而嘉士伯品牌收入占比从15%升至34%。重庆嘉威质疑,此举刻意回避山城品牌的历史贡献,将无形资产利益向外资品牌倾斜。
嘉士伯持有重啤股份60%股权,但对重庆嘉威仅持股33%。这种不对称持股结构,使其既能通过上市公司决策主导品牌战略,又无需对参股公司业绩负主要责任。业内人士表示。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啤酒高端化转型加剧品牌淘汰,2023年行业CR5(前五企业市占率)达92%,但中小品牌亏损面扩大至60%。重啤股份押注高端化的同时,其商誉占总资产比例已达31%,若山城纠纷引发连锁诉讼,可能导致资产减值风险集中释放。同时,3.5亿元一审赔偿金额相当于重庆啤酒2023年净利润的12.9%,若终审维持原判,将加剧其偿债压力。此外,重庆嘉威6.39亿元诉讼仍在审理,潜在赔偿可能进一步拖累财报。
目前,商标权纠纷尚未纳入上市公司重大风险披露事项。2024年重啤股份计提的2.54亿元预计负债,仅以“或有事项”形式出现在报表附注中。